1783年10倍股票配资,沙俄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了克里米亚半岛,从此这片土地便成为沙俄的一部分,直至沙俄的覆灭。接下来的几年里,沙俄的扩张势头依旧迅猛,1799年,俄国人在阿拉斯加建立了定居点,并以皮毛贸易为主要生计来源。到了18世纪末,沙俄完成了两项重要的成就,这不仅为当时的俄国人带来了自豪感,也为未来的历史奠定了基础。
然而,1856年的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沙俄的命运。由于这场冲突,沙俄不仅失去了阿拉斯加,还险些丧失了克里米亚半岛。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?
1853年,沙皇尼古拉一世决定征服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巴尔干半岛,他以“拯救斯拉夫同胞”和“保护东正教信徒”为口号,打算将这一地区纳入俄国版图。虽然奥斯曼帝国已经衰弱不堪,但它仍然不愿屈服于沙俄的压力,因此向当时的欧洲大国——英国和法国寻求支持。此外,法国还借机支持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,从而促成了英法两国的联盟,联手对抗沙俄。
沙俄当然不甘示弱。尼古拉一世早已与奥地利和普鲁士等中欧大国建立了合作关系,认为一旦战争爆发,这些国家将支持俄国。然而,1854年4月,俄军在前线遭遇严重挫败,普鲁士和奥地利立刻宣布保持中立,这让沙俄感到措手不及,仿佛被背叛了一样。更糟糕的是,到了6月,奥地利竟然派遣8万军队威胁俄军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个公国,这一举动简直让沙皇尼古拉一世感到不可置信。
展开剩余71%面对如此局面,沙俄的敌人越来越多,而曾经的盟友却渐行渐远,尼古拉一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信心。加上俄军接连失去占领的领土,战争的形势越来越不利,沙俄甚至担心战争会蔓延到自己的核心领土。尼古拉一世虽然心有不甘,但并没有想要立刻结束战争,反而可能希望保持一些面子,因此战争不仅没有停歇,还加剧了对沙俄的压力。
1855年起,战场已从乌克兰南部扩展至克里米亚,俄军节节败退。与此同时,外高加索地区的俄军也接连遭遇失败,毫无还手之力。沙皇尼古拉一世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,最终选择了自尽。继位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在1856年决定主动要求停战,将所有矛盾交由谈判解决。
虽然战局对沙俄十分不利,联军已经攻入克里米亚,但沙俄还是希望保住这一战略重地。那么,他们是如何保持克里米亚的呢?这得感谢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。当时的英国希望继续打击俄国,并打算向俄国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推进。而法国,则已完成了它的战略目标——摧毁奥地利与沙俄的盟友关系,且并不急于拿俄国的领土。法国的真实目的,更多是为了确保欧洲的力量平衡,而不是要从沙俄手中夺取土地。
尽管如此,沙俄依然希望在谈判中有更多的支持,因此主动要求普鲁士参与和谈。然而,英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,认为普鲁士并未参与战争,因此没有资格参与谈判。尽管普鲁士最终加入了谈判,但法国依然在整个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。对沙俄来说,法国的支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,因为法国不希望看到俄国过于衰弱,但也不希望看到一个比俄国更强大的邻国崛起。
谈判桌上,英国坚决要求沙俄交出克里米亚,奥斯曼帝国则希望占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,而法国和沙俄对此提出强烈反对。最终,在拿破仑三世的支持下,沙俄勉强保住了克里米亚,但不得不放弃在黑海建立海军的权利,同时归还奥斯曼土耳其占领的土地,并放弃了对巴尔干半岛国家的保护权。沙俄的影响力在巴尔干彻底消失,甚至在黑海的军事存在也要受到英法的制约,整体而言,沙俄在此战中损失惨重。
然而,这并不是沙俄历史的终结。在1856年的第九次俄土战争后,沙俄便开始着手弥补其损失。仅仅两年后,沙俄便从中国获得了黑龙江北部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接着又通过一系列谈判,占领了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。短短四年时间,沙俄便从中国获取了相当于10个江苏省的领土。
然而,沙俄的扩张并未止步,到了1878年,沙俄在第十次俄土战争中彻底扳回了颜面。沙俄击败了奥斯曼土耳其,重新夺回了在黑海沿岸失去的领土。尽管如此,沙俄在与中国的边界争端中所取得的成果,却始终未能归还给中国,依旧维持着对这些土地的控制。
这段历史充满了战争、背叛和复杂的国际博弈,但它也展示了沙俄如何在失去阿拉斯加、克里米亚和其他重要领土的情况下,通过巧妙的外交和军事手段,重新在欧洲和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源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